万通商务网
首页-百科词库

泥鳅

泥鳅(学名: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)是鳅科、泥鳅属鳅类。体长形,呈圆柱状,尾柄侧扁而薄。头小。吻尖。口下位,呈马蹄形。须5对(吻须1对,上颌须2对,下颌须2对)。眼小,侧上位,被皮膜覆盖,无眼下刺。鳃孔小。鳞甚细小,深陷皮内。侧线完全。侧线鳞多于150。鳔很小,包于硬的骨质囊内。背鳍短,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。胸鳍距腹鳍较远,具不分枝鳍条1,分枝鳍条10。腹鳍不达臀鳍,具不分枝鳍条1,分枝鳍条5-6。臀鳍具不分枝鳍条2,分枝鳍条5。尾鳍圆形。体上部灰褐色,下部白色,体侧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。背鳍及尾鳍上也有斑点。尾鳍基部上方有一显著的黑色大斑。其他各鳍灰白色。
泥鳅为底栖鱼类,栖息于河流、湖泊、沟渠水田、池沼等各种浅水多淤泥环境水域的底层。昼伏夜出,适应性强,可生活在腐殖质丰富的环境内。水中缺氧时,能跳跃到水面吞入空气进行肠呼吸。在水池干涸时,潜入泥中,只要泥土有少量水分保持湿润,便不致死亡。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、日本、朝鲜、俄罗斯及印度等地。
泥鳅

简介

泥鳅,体形细长,前段略呈圆筒形。后部侧扁,腹部圆,头小。口小、下位,马蹄形。眼小,无眼下刺。须5条。鳞极其细小,圆形,埋于皮下。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,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,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,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,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。其他各鳍灰白色。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、日本、朝鲜、俄罗斯及印度等地。可入药。

中文学名:泥鳅 拉丁学名:Oriental weatherfish 别称:鱼鳅 界:动物界 门:脊索动物门 亚门:脊椎动物亚门纲:硬骨鱼纲 亚纲:辐鳍亚纲 目:鲤形目 亚目:鲤亚目 科:鳅科 亚科:花鳅亚科 属:泥鳅属

释名

泥鳅生活在湖池,且形体最小,只有三、四寸长。它体形圆,身短,没有鳞,颜色青黑,浑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, 因而滑腻无法握住。

注解

泥鳅被称为“水中人参”,在中国南方各地及黄河平原流域均有分布。全年都可采收,夏季最多,泥鳅捕捉后,可鲜用或烘干用。

功效与作用

泥鳅是常见的水产类大众食品,肉质细嫩,味道鲜美,营养丰富,素有水中人参之美誉。泥鳅可食部分占整个鱼体的80%左右,高于一般淡水鱼类。泥鳅含优质蛋白质、脂肪、维生素、烟酸、铁、磷、钙等,有补中益气、清利小便、解毒收痔、养肾生精功效,特别适宜身体虚弱,脾胃虚寒,营养不良,体虚盗汗者。特别是含一种类似廿碳戊烯酸的不饱和脂肪酸,有利人体抗衰老。泥鳅体内含有丰富的核苷,核苷是各种疫苗的主要成分,能提高身体抗病毒能力,特别适合急慢性肝炎及黄疸之人食用,可促进黄疸和转氨酶下降。

泥鳅性味甘平,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鳅鱼有暖中益气之功效,“补中、止泄”。泥鳅的营养特点是脂肪含量低,胆固醇更少,但蛋白质却高于一般的鱼类,另外含有钙、磷、铁、维生素A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和烟酸等,有“水中人参”之称,特别适宜脾胃虚寒、营养不良的气虚体质的人。

泥鳅的做法有很多种,家庭中最简单又有营养的做法有以下三种:

生姜泥鳅汤:将泥鳅放在水中,摘少许植物油在水中,使泥鳅吐出泥土。换水洗去黏液,剖腹去内脏,控干水分,加清水两碗,煮沸后改中火煮,汤汁浓缩到一半时,用盐、吠情调味即可。泥鳅汤汤计鲜香,肉质鲜嫩。

泥鳅豆腐煲:将豆腐切成4小块;除去泥鳅的肋及内脏并清洗干净。将泥鳅略煎一下,放入砂锅;再把豆腐、姜丝入锅,加入适量清水,以小火煮20分钟,再放入葱花、盐,稍煮一下即成。豆腐要最后放人,这样才能保持鲜嫩。可经常与枸杞子结合炖补可以起到很好的滋补效果。一般清洗泥鳅可以取适量活泥鳅放入清水中,滴入几滴植物油,每天除去污水,换清水,待它排去肠内泥水异物后洗净备用。

泥鳅鱼汤:把活的泥鳅放在碗里并把盐和南瓜冲放在一起盖好盖。3分后,以带盐的南瓜叶柔后漂—漂。在锅里放香油炒后倒肉汤熬,并倒在筛子上用木勺杆揉搓,使肉掉在下面,骨头和皮留在上面。在场里冲清酱、辣椒酱或大酱调味,并放胡椒粉和生姜。放绿豆芽、蘸菜、葱,再加佐料的肉重熬。

经验的长寿老人台诉我们,泥鳅不宜与狗肉同食;狗血与泥鳅相允,阴虚火盛者忌食,螃与泥鳅相克,功能正好相反,不宜同吃;毛蟹与泥鳅相克,同食会引起中毒。

药用

性味

味甘,性平,无毒。 

功效主治

暖中益气、醒酒,解除消渴症。同米粉一起煮食,可调补中焦脾胃治疗痔疮。 

附方

治疗异物鲠喉:用线捆住活泥鳅的头,将它的尾巴朝里,先放入喉中,然后将泥鳅拉出来即可

概述

泥鳅鱼,体细长,前段略呈圆筒形。后部侧扁,腹部圆,头小。口小、下位,马蹄形。眼小,无眼下刺。须有5对。泥鳅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鱼,它和其它的鱼不相同,无论外表,体形,生活习性都不同,是一种特殊的鱼类。

外部特征

体形

泥鳅体较小而细长,前端呈亚圆筒形,腹部圆,后端侧扁。体高与体长之比为 1.7:8。

头部

泥鳅头部较尖,吻部向前突出,倾斜角度大,吻长小于眼后头长。口小,亚下位,呈马蹄形。唇软,有细皱纹和小突起。眼小,覆盖皮膜,上侧位视觉不发达。鳃裂止于胸鳍基部。

泥鳅的须有5对,其中吻端1对,上颔1对,口角1对,下唇2对。口须最长可伸至或略超过眼后缘;但也有个别的较短,仅长达盖骨。泥鳅的这5对须,对触觉和味觉极敏锐。 

泥鳅头部无鳞,体表鳞极细小,圆形,埋于皮下。侧线鳞125一150枚。

体表

泥鳅的体表黏液丰富。体背及体侧2/3以上部位呈灰黑色,布有黑色斑点,体侧下半部灰白色或浅黄色。栖息在不同环境中的泥鳅体色略有不同。 

泥鳅背鳍无硬刺,不分支鳍条为3根,分支鳍条为8根,共11根。背鳍与腹鳍相对,但起点在腹鳍之前,约在前鳃盖骨的后缘和尾鳍基部的中点。胸鳍距腹鳍较远,腹鳍短小,起点位于背鳍基部中后方,腹鳍不达臀鳍。尾鳍呈圆形。胸鳍、腹鳍和臀鳍为灰白色,尾鳍和背鳍具有黑色小斑点,尾鳍基部上方有显著的黑色斑点。

泥鳅品种

1、真泥鳅一般称泥鳅。体为长圆柱形,尾部侧扁,口下位,呈马蹄形。口须5对,上颌3对,较大,下颌2对,一大一小。尾鳍圆形,鳞片细小,埋于皮下。体背及背侧灰黑色,并有黑色小斑点。体侧下半部白色或浅黄色,尾柄基部上方有一黑色大斑。体表粘液较多,头部尖,吻部向前突出,眼和口较小。

2、大鳞副泥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。体形酷似泥鳅。须5对。眼被皮膜覆盖。无眼下刺。鳞片大,埋于皮下。尾柄处皮褶棱发达,与尾鳍相连。尾柄长与高约相等。尾鳍圆形。肛门近臀鳍起点。

3、中华沙鳅分布于长江中、上游。又称钢鳅。吻长而尖。须3对。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。眼下刺分叉,末端超过眼后缘。颊部无鳞。肛门靠近臀鳍起点。尾柄较低。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,常在底层活动。

分布范围

在中国除青藏高原外,全国各地河川、沟渠、水田、池塘、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,尤其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极广,在中国的西部(由东往西流向,全国就只有两条这样的河流)的伊犁河里的种群也在不断的扩大,该条河流与哈萨克斯坦名湖巴尔喀什湖相同。在赣江的支流袁河流域,江西萍乡等地,泥鳅的人工养殖随着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,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,全国也都大体呈现这种趋势。泥鳅群体数量大,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。

生活习性

泥鳅样子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,常出没于湖泊、池塘、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,对环境适应力强。生活水温10-30℃,最适水温为25-27℃,故应属温水鱼类。当水温升高至30℃时,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。冬季水温下降到5℃以下时,即钻入泥中20-30cm深处越冬。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,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;当天气闷热或池底淤泥、腐植质等物质腐烂,引起严重缺氧时,泥鳅也能跃出水面,或垂直上升到水面,用口直接吞入空气,而由肠壁辅助呼吸,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,废气则由肛门排出。每逢此时,整个水体中的泥鳅都上升至水面吸气,此起彼伏,故西欧人对它有“气候鱼”之称。冬季寒冷,水体干涸,泥鳅便钻入泥土中,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,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。待翌年水涨,又出外活动。由于泥鳅忍耐低溶氧的能力远远高于一般鱼类,故离水后存活时间较长。在干燥的桶里,全长4-5厘米的泥鳅幼鱼能存活1小时,而全长12厘米的成鱼可存活6小时,并且将它们放回水中仍能活动正常。泥鳅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、水生昆虫、甲壳动物、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,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。泥鳅2冬龄即发育成熟,每年4月开始繁殖(水温18℃),产卵在水深不足30厘米的浅水草丛中,产出的卵粒粘附在水草或被水淹没的旱草上面。孵出的仔鱼,常分散生活,并不结成群体。

生长繁殖

泥鳅为多次性产卵鱼类。在自然条件下,4月上旬开始繁殖,5一6 月是产卵盛期,一直延续到9月还可产卵。繁殖的水温为18一30 ℃ ,最适水温为22一28 ℃。

雌鳅性成熟较雄鳅迟,体长5厘米时,雌鳅体内有一对卵巢,体长8厘米时,2个卵巢愈合在一起,成为1个卵巢,并由前端向后端延伸,这时整个卵巢发育开始成熟。

雌鳅怀卵量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有很大差异。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8厘米,怀卵量约2000粒左右,10厘米的怀卵量为7000一10000粒,体长12厘米的怀卵量12000一14000粒,体长15厘米的怀卵量为15000一18000粒,体长20 厘米怀卵量为 24000粒左右。怀卵量最多的可以超过 6.5 万粒。卵圆形,卵径0.8一1.0毫米左右,吸水后膨胀到1.3一1.5 毫米,卵黄色,为半黏性,黏附力不强。由于卵在卵巢内成熟度不一致,每次排卵量约为怀卵数的50%一60%。

雄鳅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在6厘米以上,性成熟较雌鳅早,雄鳅精巢一对,位于腹腔两侧,呈带状且不对称,右侧的精巢比左侧的长而狭窄,重量也轻一些,当雄鳅体长为9一11厘米时,精巢内的精子约有亿个。泥鳅产卵喜在雨后晴天的早晨,产卵前,雌鳅在前面游动.数尾雄鳅在其后紧追不舍,发情时,雌雄鳅多活动在水表面和鱼巢周围,当发情达到高潮时,雌雄鳅的头部和躯体互相摩擦并相继游出水面。雄鳅追逐纠缠雌鳅,并卷曲于雌鳅腹部,以刺激雌鳅产卵,同时雄鳅也排出精子,进行体外受精,这种动作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次数也不相等,个体大的可在10次以上,受精卵先黏附在水草或其他附着物上,随着水的波动,极易从附着物上脱落沉到水底。

营养功效

营养成分

泥鳅富含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和钙、磷、铁等矿物元素以及大量的维生素,其中维生素B1的含量比䲟鱼、黄鱼高出3~4倍,而维生素A、维生素C和铁的含量也比其他鱼类要高。

药性功效

泥鳅性平,味甘,具有暖脾胃、袪湿、疗痔、壮阳、止虚汗、补中益气、强精补血之功效,是治疗急慢性肝病、阳痿、痔疮等症的辅助佳品。此外,泥鳅皮肤中分泌的黏液即所谓“泥鳅滑液”,有较好的抗菌、消炎作用,可治小便不通、热淋便血、痈肿、中耳炎。

做法

红烧泥鳅

1、一定要买新鲜成活的泥鳅,并放到滴了油的水里养上2天,这是为了排净泥鳅体内的泥沙。然后将泥鳅杀死,并用剪刀掏出内脏等,再用食盐或玉米面将泥鳅表皮上的粘液去掉,之后用水洗净。

1、把泥鳅放到淀粉里滚一下,并在油锅里炸一下,炸得颜色发黄的时候,就可以捞出来了。

2、把酱油、醋、料酒、豆瓣酱等调料勾兑好。

3、在用油将辣椒、葱花等炒香,并放上辣椒酱。

4、最后将炸好的泥鳅和调好的调料汁都放到锅里,并加上适量的水,开大火炖煮一刻钟,等快没有汁水的时候,这道红烧泥鳅就做成了。

砂锅泥鳅

1、提前几天买来鲜活的泥鳅,并在清水里养几天,还可让泥鳅吃些蛋清,一是为了让泥鳅吐净体内的脏东西,二是吃了蛋清的泥鳅,肉会更加鲜嫩。

2、等泥鳅完全干净了,再将泥鳅表面的粘液完全洗干净,准备让鲜活的泥鳅下锅。

3、在热锅里倒上油,同时爆香花椒、姜蒜等作料,然后将鲜活的泥鳅放到锅里,一定要快,并盖上锅盖,三分钟左右后,在锅里放少许的醋。

4、随后把整好的泥鳅放到砂锅里,并倒上清水,开小火炖煮半个小时左右,最后加上盐、香油等就可以食用了。

泥鳅的做法有很多种,除了红烧泥鳅、砂锅泥鳅外,还有豆腐炖泥鳅、泥鳅汤、春笋泥鳅汤等多种。泥鳅的做法也比较简单,只要根据食谱,就可以自己在家里尝试着做了。

人工养殖

泥鳅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鱼类,深受人们的青睐,市场前景看好。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太严格,池塘、稻田、水沟和田头坑塘都能养殖,在农村有广阔的发展空间,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。

一、池塘条件 池塘要靠近水源,以便定期加水,面积一般以200~400平方米为宜,不要过大,最大面积不得超过1亩。水深在40~50厘米即可,水质要求中性略偏酸。池底要平坦淤泥少,池埂要夯实坚硬,以防泥鳅钻洞外逃。为方便捕捉,可在排水口附近挖一个6~8平方米的集鱼坑。 池塘最好用生石灰和漂白粉混合清塘消毒,一般水深在10厘米左右,每亩用生石灰50公斤加漂白粉15公斤溶水全池泼洒。

二、苗种放养 池塘养殖成鳅,一般每平方米水面投放鳅种40~50尾,鳅种要求规格整齐,大小差距不能太大,以免大鳅吃小鳅。苗种规格以3~4厘米为宜。

三、饲养管理

1.施足基肥:泥鳅的食性较杂,水体中的小动物、植物、微生物及有机碎屑都是它的食物。苗种下塘前要施足基肥(畜、禽粪均可),以繁殖饵料生物。一般每平方米施有机肥10~15公斤。 2?饲养方法:人工养殖泥鳅,也要投喂一定的商品饲料,如米糠、豆饼、豆渣、麦麸、酒槽等。投饵量一般为鳅体重的4%~5%,当气温在25~28℃时,泥鳅摄食最旺,可适当加大投饵量,促进其生长。投喂方法应定点设置食台投喂,投喂时间以傍晚投饵为宜。

2.日常管理:当水温超过30℃时,泥鳅大部分钻入泥中避暑,易造成缺氧窒息死亡,此时要经常加注新水,以调节水温和增加水体溶解氧,同时还要采取遮阳措施,可用水葫芦和浮萍等水生植物遮阳。此外,要经常巡塘,发现问题,及时处理。

四、捕捞方法

1.冲水捕捞法:在靠近进水口的地方铺上一条特制的鱼网,鱼网的长度可依进水口的大小而定,预先将网设置好,再放微流水刺激,泥鳅就会逐渐聚集到进水口附近,观察到有一定数量时,迅速将网提起,此法捕获效果较好。

2.食饵诱捕法:把炒香的小麦粉放在一种特制的竹笼内,将竹笼沿池塘四周放置,引诱泥鳅入笼。此法一般在晚上进行,水温在25~28℃时诱捕效果最佳。

病害防治

泥鳅养殖过程中,要注意做好病害防治工作,常见的病害有水霉病、赤鳍病、车轮虫病、曲骨病、舌杯虫病、寄生虫病、气泡病、农药中毒及其它生物敌害等。主要防治方法如下:

水霉病

鳅卵防治用每立方水放食盐400克加小苏打400克的溶液洗浴1小时。防治方法是在捕捉、运输泥鳅时,尽量避免机械损伤;用4%的食盐水浸洗病鳅5-10分钟。

赤鳍病

此病对泥鳅危害大、发病率高,由杆菌引起。症状为,先是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,呈灰白色,肌肉开始腐烂,肛门部位发红,继而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,并逐渐变为深红色,严重时出现鳍条脱落,不摄食,直至死亡。主要流行于夏季。防治方法是应避免鱼体受伤,苗种放养前应用4%的食盐水浴洗消毒。

车轮虫病

寄生于鳃部和体表。患病后摄食量减少,离群独游,严重时虫体密布,如不及时治疗,会引起死亡,流行于5-8月份。预防措施是用生石灰清塘;治疗方法为按池水每立方用晶体敌百虫0.7克全池泼洒。

曲骨病

曲骨病又称弯体病,是由于营养及环境不良引起的。病鳅身体发生弯曲,严重时引起死亡。防治:发病时要经常换水,改良水质。平时加强饲养管理,多投喂些含钙多、营养丰富的饵料。赤皮病对泥鳅的危害最大。用网牵捕、长途运输等擦伤鳅体或水质恶化,易诱发此病。病鳅鳍、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、溃烂,尾鳍、胸鳍发白并烂掉。防治:1米3水体可以溶解20克呋喃奈斯,药浴15分-20分;或用0.04%(药物占鳅体的比重)的呋喃奈斯拌入饵料连续喂3天,效果较显著,也可用痢特灵或漂白粉全池泼洒(1米3养殖水体用药1克),也有较好的疗效。

养殖病害

赤皮病此病由于捕捞、运输过程中碰伤鳅体,或因水质恶化而引起细菌侵入,诱发此病。病鳅的鳍、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、溃烂,尾鳍、胸鳍发白溃烂尤为明显,危害较严重。

防治方法:发现此病可按1立方米水体溶解20克呋喃奈斯水溶液,浸洗病鳅15分钟~20分钟;也可用占全池鳅鱼体重0.04%的呋喃奈斯拌饵投喂,连喂3天,疗效比较显着。

曲骨病病鳅背骨弯曲,因孵化时水温异常及缺乏维生素所致。

防治方法:孵化时保持适温,防止水温急剧变化,投喂混合饲料。

水霉病由于水温较低或冬季鳅体受伤,开春后易感染水霉病。病鳅身上长满白色棉絮状的水霉。

防治方法:发现此病,用2%~5%的食盐水浸洗病鳅5分钟~10分钟,也可用浓度为10毫克/升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15分钟~30分钟,即可治愈水霉病。

寄生虫病泥鳅种苗阶段常见有车轮虫、三代虫等寄生虫,被寄生虫侵袭的鳅苗常常浮于水面,急促不安,或在水面打转。

防治方法:发病鱼池可按1立方米水体用0.5克硫酸铜和0.2克硫酸亚铁制成的合剂全池泼洒。

气泡病鳅苗阶段,由于水中氧气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,易导致气泡病。病鳅肠中充气,腹部鼓起,浮于水面。

防治方法:发病重池,可用浓度为1克/升的食盐水全池泼洒,或加入新鲜水体。平时投饵要注意适量、多样化,并加强水质管理,可以预防此病的发生。

敌害生物泥鳅的主要敌害生物有蛙类、水生昆虫、鸟类及凶猛肉食性鱼类。

防治方法:

1.清除池边杂草,保持养殖环境卫生,严防蛙类侵入,发现蛙类应及时捕捉,蛙卵要及时捞除;

2.进水口要用筛绢网拦好,防止野杂鱼随进水时进入池中;

3.发现鸟类,及时驱赶。

手机版 电脑版
版权所有 2009-2016